top of page

留下。離開。重遇。

  • 作家相片: K.
    K.
  • 2015年12月26日
  • 讀畢需時 5 分鐘

致活著的我們。。。。


留下

不管有多少的原因而留下,慶幸今天你依然能沐浴在陽光下,油然在林蔭步道上欣賞樹上的鳥鳴聲。沒有任何東西是理所當然的;今天擁有不代表明天依舊掌握,現在極力追尋的,雖然明天或後天不一定會讓你立時擁有,但盡力後的結果,得到的成數依然很高。

你會為健康而令自已變的更強壯些,為求努力地多呼幾口清新的空氣;為累積自已的財富,你會努力地工作或把遇到的機會用力地緊握在手中;當為自已重視的人準備一個晚宴,你會細心安排一間餐廳,精選每一道菜,當然親自下廚也不失為一個好的建議,為的是務求在記憶中留有一個美好印記。所有的種種如帶處理不盡善,只要有條件,就可以像開汽水中獎般容易,重來一次,但又你可會盡心盡意盡力再次重新去完成每個環節,做到最好嗎?

我們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被降生人間,而且又只可活一次,沒有機會下的再活一次,就出現了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》,個人對生活的輕重取捨。所以,人永遠沒法知道自己該要什麼,要怎麼做,但由於人只能活一次,與前世沒法相比,更不能用今生對來世作修正,也不能拿前世今生來世作比較或要做什麼對比,全部都是新的經歷和體驗,更是不會給準備後再行動。故此只能當下把能做的都要做到最好,也就是活在當下,也就是留下的動力和原因,更要學會尊重留下日子。



離開

自願,被強逼和無奈接受的離開。

離開有間續性,短暫性和永遠地離開。

不同的宗教對人的死亡都有不同的詮釋,但總括而言,人們對死亡都是充滿了恐懼和好奇,跟所有生物出生一樣的公平就是讓你沒有選擇和拒絕的機會,在生的人無法體驗死後的感受;死後的經歷無法告知在生的人。你有為自已突然的離開作好準備了嗎?或有為身邊親友摯愛離開作好準備了嗎?大部分的東方人會選擇避談死亡而錯失了自我安排的時間,大都是由其他人代理完成,也是很可惜的事情,畢竟也是你人生最後一個能選擇的機會。學會了接受死亡,才會知道如何珍惜,人其實不可能真的擁有任何一丁點的東西。有時候,放手比擁有更為困難。如果我們能夠放手,放下那份執著,才可以真正掌握我們的生命。當我們不能掌握我們的生命,我們會什麼都去抓,以為這樣就安全了;事實上,你抓得越多,越感到恐懼。一但你放棄那些執著,放棄想要掌握的人、事、物,反而是自在。摘自《絶處逢生》

其實我們都知道,不管每個人的人生是怎麼過的精彩與否,最後的結局都是被選擇了離開,真正的差別只在於如何走過最後的一段路。在一些人身上,看到的是恐懼,掙扎,無奈,或是自怨自哀。而在另一些人身上,看到了希望;尤其是有強烈宗教信仰的人,或是相信輪迴、靈魂永生的人身上,死亡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,只是難過沒辦法多陪親愛的人一下,讓他們受苦了。也有人,接受現實,但是不願意放棄任何希望,開放心態,懺悔感恩,正面思考,改變飲食作息,與病痛為友,結果是病情好轉,症狀消失,有的人活下來了,也有的人至少比預期的多活了好幾個月。

伊麗莎白‧庫伯勒羅斯 (Elizabeth Kubler-Ross) 是研究死亡學及臨死經驗的先驅。當人被告知死亡後,會經歷五種不同階段的心歷路程:

1.「否定和逃避」

2.「憤怒」

3.「交易」

4.「憂鬱」

5.「接受」

許多昏迷的病人其實是聽到親人或旁人的交談,但接受與否就因人而異,很多會被受宗教信仰的強度,醫療的照顧和乃至是否有親朋好友無怨無悔的支持,都能左右病情的變化。

我們或許不能控制生命的長度,但是可以掌握生命的寬度和深度。如果能在活的時候,好好學習如何面對死亡,那當這一刻真的到來時,就能走得很寧靜詳和瀟灑自在了。


重遇

當年家中有年老人家,已屆九十多了,身體一向健壯,皆因兒孫孝心,恐防一滴血、一個細胞、一下心跳出了錯亂,老人家性命可不能經受丁點風險,所以方法用盡、仙藥吃遍,都要確保延年益壽。 

矛盾是,生老病死是人類自然規律。即使沒有大病,身體機能也會自然老化,腎功能會逐漸衰竭,心臟也會無故停頓。科技發達,或可以利用手術或機器,來把生命再延長一些。

但究竟要老人家做手術,受苦受風險來換取多一點時間,還是由得他們順其自然地走向終老?這個問題,一樣糾結。誰人不想親人能留在我們身邊久一些再久一些?看到我們事業有成出人頭地,能老懷欣慰的一日?但歲月不會等人,死亡也一直站在前面等待每一個人,包括我,包括你。

你怕死嗎?沒有和它交過手的人,不知死為何物,應該不懂怕吧。古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是這樣說的:「不應該害怕死亡,因為我從未見過死亡,沒有人應該去害怕一個從未謀面的事物。我們也永遠不會相見,因為我在的時候,就不會有死亡。而死亡存在的時間和地點,已經沒有我了,死後一無所知,所以根本不需要害怕。」

可憐的是,我們即使自己沒有見過死亡的真身,卻一再看到它在我們身邊的親友身上「顯靈」。一旦被死亡突然相中,只要有擦身而過的一刻,那種沒有徵詢過你同意,也無事先知會的無禮,必定令你當頭棒喝,那時才知道甚麼叫無力感,也知道人類渺小脆弱得可憐。

我不怕死。因為我一直很想親身了解死去到底是怎樣一回事。大學時讀死亡哲學,蘇格拉底主張人死後有可能是沒有痛苦和煩惱的長眠,他和柏拉圖一樣認為靈魂不死,可以輪迴,可以選擇重生。我的宗教讓我相信懲罰不能上天堂之類的說法,但只是想知道到了另一個世界,是否還能重遇死去的親友?已經死去的他們,能變成鬼魂,偶爾也來看看我嗎?死去的人,會如佛家中的輪迴投世嗎?有可能和這一輩子相識的人再續緣分嗎?

太多的問題,死去的人,沒有回來告訴過我。放心,我也不會為了知道而走去尋死。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說:人一生下來就朝著墳墓的方向走,每一天都是「向死的存在」。我們平常總是認為「別人」在死去,死亡距離自己很遙遠,卻沒有察覺「死亡」正是我們「存在」的一部份。我們雖然知道死亡一定會到來,卻忘了死亡隨時會來到。所以,他提醒人們要勇敢面對死亡這個現實,才能真正活在當下,活得積極,活出屬於自己有特色的人生。

致今天聖誕日或早前離去的和依然留下的家人們。。。平安。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コメント


© 2019 by Global Walker - KK

bottom of page